新闻资讯
产品新人负责第一款产品时,那些体验与收获
生活中,很多的第一次往往都意义非凡,比如第一份工作、第一次恋爱、第一个作品。如果能把握好这些“ 第一次 ”,对日后的帮助还是蛮大的。
回想自己2011年做的第一款产品——路图 APP ,虽然是一款尝试性的产品,最后也停止维护了,但那段经历是我真正开始做产品的起点,让人甚是怀念。
这个产品的功能、体验、数据等各个方面,在今天看来确实都不怎么样,然而,这是我第一次较全面地去做一个产品,收获很大,所以回顾、总结并记录下来,兴许对刚接触产品的朋友能有些帮助。
虽说自己从09年就开始学需求分析、做项目,但那会还没有产品的概念,更没把一个系统当产品一样去做,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通过项目实践,在不知不觉中打下了做产品的基础,因为那会做的用户调研、需求分析、系统分析与设计、项目管理等,都是产品经理必备的硬核技能。
2011年,团购的“ 百团大战 ”正打得热火朝天,市场上数千家团购公司里,社交媒体最火的当属新浪微博(那年年初刚上线的微信,还没米聊好用),当时刷新浪微博,就像现在刷微信朋友圈一样。
与此同时,随着iPhone在国内流行,从业者对移动互联网的前景充满无限地期待,大家都迫不及待想抓住机会,尝试做些产品出来圈用户,特别是社交类产品。
一、缘起
2011年,因旧团队解散,我被调到公司刚成立不久的移动产品部门,我一心想要做互联网产品,没想到机缘巧合让我有机会开始做移动产品,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
当时我们还没盈利的要求,任务是要尝试做些产品出来,看能否积累一定规模的用户。
我是新手,跟着部门领导,计划负责一款新的APP。
那会,做产品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来用。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结合最新的技术、流行的趋势、用户的需求去想创意。
当时iOS的用户活跃度比安卓的高,所以我们重点在iOS上做应用。
通过对App Store上各类应用及排行榜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图片处理类、社交类的APP经常被苹果推荐。
这两个分类,似乎更容易被推荐,用户自然就更容易看到,而下载。
因此,我们决定分别尝试图片处理类和社交类的产品,我负责社交类产品。
二、过程
1、产品初设想
那会,可以借鉴的好产品其实并不多,做的过程经常要看国外的APP。比如当时比较火的Path(如今已经关闭了,真是感慨万千)。为此,我还专门买了《触动人心——设计优秀的iPhone应用》一书来看。
产品的团队成员只有领导、我和一个iOS开发人员,设计临时请外面的人帮忙。
就这样,开始了我第一个产品的历程。
构思产品之初,我们一直在想,我们有什么资源和优势,怎样做才能让用户愿意用、喜欢用。
结合最新的技术,我们看到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的手机都有了GPS定位,LBS概念开始流行。
新浪微博的流行,也在很大程度上让用户养成了发图片微博的习惯,到一个地方就喜欢发图片、定位,俗称打卡。
我们就在想:用户有没有这种需求,想看身边都有哪些有趣的人、事、物;是否能以图片为切入点,当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定位一下就可以看到周围有哪些人发的图,通过图片来连接到人。
初步的想法成型后,我们便想了个APP名字——路图。
2、内容从哪来
想法有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开始没人用,图片从哪里来?
如果用户下载后一打开,看到什么都没有,是不会继续用的。
这是典型的 “ 蛋生鸡,还是鸡生蛋 ” 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互联网通常的做法,要么是人工录入数据,要么用技术手段自动填充数据——前者,费时费力;后者,便捷高效,却容易一看便知数据有问题。
我们冥思苦想许久,终于灵光一闪。于是,我们准备换个思路:
当时,新浪微博已经有开放平台,开放接口让开发者调用,可用于第三方产品的授权登录、获取微博的内容数据。
与其自己从零做起,不如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基于新浪微博的开放平台来做应用。
因此,APP直接用新浪微博账号进行授权登录,暂不单独开发自己的账号体系。当然,授权登录这种做法,现在已经是最基本的做法。
然后,通过接口,获取新浪微博上用户附近一定距离的图片数据,就解决了APP内容数据初始化的问题,关键是这些数据还是真实的。
微博的用户基数大,我们的目标用户与微博的用户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
基于它来开发产品,解决了数据来源,还减少了开发量,加快了产品上线的速度,也减少了用户注册的麻烦。
这让我明白:开发新产品之初,一定要有合适的方法解决数据初始化的问题,同时,在还没有足够吸引力的情况下,减少用户使用门槛,才有可能让用户更快上手体验。
3. 落地与反观
产品设想看似合理、内容数据也有保障。我们便把产品定位为一款基于微博的 LBS 图片社交应用,让你发现附近图片及世界上任意位置的微博照片。我们希望结合地理位置,让用户通过图片来交友。
使用场景是这样的:当你到一个地方,想看看周围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好玩的、好看的,打开APP,用新浪微博账号登录,就会自动定位,看到地图上自己的附近有什么图片。
点击图片,即可看到他人发的图片及文字,还能评论图片;也可以查看他人的个人主页,然后关注他。
后面我就按部就班,边学边做产品设计的工作。
围绕产品定位、构思,画流程、设计功能、画原型图、写需求文档,跟开发沟通、推进项目。
由于没有资源,设计也是找外面的人,只能自己做测试,UI也经常自己改。
也就在这个过程,我学会了简单的UI设计和切图。现在看到当初的UI,真是满满的时代感。
反观当初的想法,用户是否有这样的需求?
从用户的反馈、数据,以及其他产品陆续加了这个功能来看,需求是有的,但并不高频。
作为一款社交应用,仅靠这个点,并没有根本解决用户的痛点问题,顶多算是痒点。
三、结语
1. 回顾总结
回顾这段经历,虽然做的产品不咋地,但是不妨碍我从中学到做产品的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收获巨大。
首先,我第一次做产品,就有幸在领导的指导下,从整体构思、产品定位、解决产品之初要面临的内容数据来源等重中之重着手,较为全面地去规划与设计一个产品。
其次,在做的过程中,边学边做,不断学习国内外好的产品,体验产品、看书、听当时国内牛人大佬的演讲、与同事交流探讨等,让自己在产品规划、功能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同时,由于人手有限,大部分事情分工没那么明确,自己从产品、测试、设计都要做。
不知不觉中,自己得到了比较全面的锻炼,知道各个环节需要做什么,他们会怎么考虑问题。
最让人怀念、感恩的是,当时的环境和氛围让我们得以自由发挥、试错,这也是比较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
如今,互联网产品越来越难做,发展节奏愈来愈快、寡头化严重、试错成本高,资本与公司为了生存发展,很难再有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了。
2. 小小建议
因此,对真想不开要入产品坑的“ 勇士 ”,有几点小小的建议:
- 第一,最好要有人带。有人较为全面地指导,会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加速成长的过程,甚至少走弯路。
- 其次,一定要主动学习。做产品要学的东西太多,行业发展又太快,一定要主动想办法、快速去学,才能跟上发展的节奏,不断提升自己。
- 此外,尽量全面参与整个过程,深入了解各个环节的工作、多实践体验;锻炼自己从不同视角去看问题的能力。
————————————————
版权声明:
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ww.woshipm.com/it/3504482.html
回复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