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期待“智慧城市”为公共管理奉献更多智慧

编辑:005     时间:2020-02-17

据2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从地图大数据预测人流趋势,到同程人员查询;从智能外呼平台助力社区筛查,到口罩预约和智能问诊……疫情反映出了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哪些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得好,一目了然。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智慧城市”所取得的成效正在显现。时下,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疫情防控增添不少助力。而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头戏。

  以往,人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多集中在基础建设领域,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政务云服务等在加速布局。通过这次疫情防控,我们看到“智慧城市”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如大数据监测防疫物资在各地的库存并实施远程调度、“无接触”式政务服务、线上收治登记、人口流动分析和预警,等等。换句话说,“智慧城市”正在从基础建设环节向发现和解决问题上渐进式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能够在疫情大考中应用,一是得益于我国近年来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早在2013年,我国就启动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此后一批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展规划相继出台,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应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已达1000多个,而中国在建项目达500个,试点智慧城市290个。

  二是因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我国很多城市稳步发展,这些技术支撑起“智慧城市”的基础。比如,手机运营商目前正在利用算法模型以及大数据分析系统,对重点地区人流形成精准画像,为各地的疫情防控提供决策依据。

  此外,相关部门之间、政企之间,数据共享与合作的主观意愿更强,行动更有效。比如,中国联通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在防疫中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大量数据和分析报告,上线“疫情风险预报平台”,开发多个针对疫情防控的数据模型。再如,很多地方从省级到乡镇共享重点人员行踪轨迹信息,提前精准介入,实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实事求是看,目前“智慧城市”的内涵还比较单一,尚未完全发挥出预期效果。比如,有的地方“在线预订口罩”等基础功能都无法实现;一些地区,网上政务系统崩溃;有些街道社区体温上报、申报疫情线索等,仍采用人工手写方式;部分地区慈善机构对紧迫物资的收发、分配仍“手写计数”等等。

  这些不足也恰恰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改善方向,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功能拓展提供新灵感。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成熟需要一个过程,而让城市的运转真正“智慧”起来,需要持续付出更多的努力,对容错和纠错保持一定的理性。

  为此,我们不仅要加强相关部门数据合作、技术合作,还应在实践中改变交作业、应付差事的心态,真正把“智慧城市”建设当做长久大计,多下一些“绣花”功夫。同时,需要推动数据共享与开放机制,从国际经验看,治理模式创新的主体是政府,应用创新的主体则是研究机构和社会,两者需要互补,相互促进。

  相信经历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后,我国“智慧城市”的下一程会走得更加稳健,在应对未来突发公共事件中将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回复列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