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1)?
“You must control it by surrendering controlling.”
"通过放弃控制,来获得控制。"
“什么是我见到的传统思维?”
看到这个话题,很多人会觉得我要把传统商业批判一番,以为我又是一个所谓“互联网思维”的鼓吹者,要讲什么免费模式、平台思维、社群营销和粉丝经济了。
当然不是。
这篇文章只分析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典型在过去很成功的方式,现在效果正在下降,甚至这种现象蔓延整个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
什么是这篇文章着重要分析的“传统思维”呢?看下面这三个故事:
故事1:
某公司运营了公众号,为了提高引流效率,领导要求小编每篇文章都要发产品广告。
最终事与愿违,粉丝流失、销量更低。
故事2:
某公司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规定严格的上班、加班时间,每天考察绩效,必须每周提交创新想法。
结果事与愿违,员工绩效反而下降。
故事3:
某丈夫为了降低妻子出轨的风险,禁止妻子加其他男人为好友(ps.我真见过这样做的),每次回家检查妻子手机。
结果也事与愿违,妻子反而更加喜欢别的男性。
上面三个故事的主人公角色分别是营销负责人、人资负责人、丈夫,角色很不一样,但你是不是感觉特别像同一个人,而且觉得这个人做法特别“传统思维”?
同样,上面3个故事的情节也是一样:都是作出努力去追求某个目标(比如提高产品销量、提升员工绩效),但这些努力反而让想达成的目标越来越远(比如为了追求销量而付出的努力,反而降低了销量)。
这就像你走在街上,有只可爱的小狗距离你3米远,你想更加靠近它然后去追。结果它就跑到10米远了,然后越追跑的越远。
而这就是我这次要分析的“传统思维”:通过对目标的控制,来达到目标。
如果你还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上述这些“控制”的方法在过去其实非常有效,很多人依靠这些方法成功了一次又一次。
比如在营销上,强迫关注、渠道为王等曾经如此成功。
比如在管理上,严格管理、详细控制曾经提高了一个又一个工厂的员工效率。
但这些“控制”方法,现在就好像没有那么有效了,反而是下面这3个新故事,看起来更加像这个时代的:
故事1:
某公司运营了微信公众号,每天都发有趣的内容引发粉丝的支持,结果不断有人关注他们的产品,销量提升。
故事2:
某公司放弃对员工具体工作时间、每天绩效等要求,让他们对用户负责,结果员工反而主动工作更长时间,也发现了更多创意。
故事3:
某丈夫信任自己的妻子,并且不断给妻子一些小惊喜,结果妻子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不怎么跟其他男人接触。
上面3个故事的主人公角色也不一样,但你同样会感觉像同一个人:都是通过某种间接手段(比如有趣内容、对员工的信任激励等)而达成了目标(比如增加销量)。
你会感觉这3个故事更加像现代思维,更加像很多有创造力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做出的事情,也更加像能够在这个时代取得成功的方式。
就像走在路上遇到一个可爱的小狗,你并没有去追小狗,而是做了一些间接行为让小狗来追你。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为什么这些年不论是营销、管理还是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出现后面的情况,而“严格控制”、“大干快上”要做的事情,反而变得不那么成功?
这里必须要说一下我认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变化:
随着信息丰富、商品过剩、沟通增多等带来的选择丰富——在过去信息、商品稀缺的时代,我们更多是“被动选择”(比如渠道上有什么买什么、选老公时同村有谁就嫁给谁);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我们更多是“主动选择”(比如我们买什么取决于我们喜欢什么)。
总之,我们从“被动选择”时代,走到了“主动选择”时代。
在“被动选择”的时代,因为选择有限、人相对固定、行为更加简单、环境变化慢,所以最佳的策略就是使用传统管理思想——详细而严谨的控制。
比如规划好工人的工作时间并派人盯着;
比如为了抢占市场,封杀竞争对手的渠道从而让消费者买不到。(类似于当年非常可乐最初的成功,是因为可口可乐渠道没有下沉到乡镇。)
在这个时代,长期积累的资源而形成的控制力,几乎可以保证并延续任何一个成功——大公司对消费者的控制力,保证了他们可以轻易杀死大部分小公司。
这个时代,甚至诞生了各种管理方法来提高人们的控制能力——比如传统管理学(详细控制企业的每个流程并计算回报成本等),比如波特五力(通过控制上下游来提高议价权)等等。
但是后来到了“主动选择”的时代,严格的控制就变得没有那么有效了。
比如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选择关注或取消关注一个公众号,从而导致你无法强塞给他们不喜欢的广告从而达到提升销量的效果。
比如通过电商任何长尾商品都可以被消费者买到,你就无法通过控制去封杀了。
比如当人与人沟通的选择越来越多(各种社交软件),你通过禁止妻子用微信来保持她的忠诚就越来越没意义。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这种“传统思维”越来越失效的原因:你的消费者、员工、伴侣、供应商、投资人等,都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所以通过控制来降低他们的可选项,从而让你获益的方式,越来越容易失效了。
那在所有人“主动选择”的时代,到底怎么做呢?
前段时间看一个电影《奇异博士》,里面的主人公在修禅时迟迟无法进入状态,越是尝试控制自己身体,越是身体不由所控(就像你演讲前,越想控制自己的紧张,反而越紧张),这个时候大师说了一句:
“You must control yourself by surrendering controlling.”
(你必须通过放弃对自己的控制,来控制自己。)
我当然不修禅,但我想这个逻辑特别适合用来解释这个“主动选择”的时代,你要收获控制的关键:
一句话解释:你需要通过放弃控制,来收获控制。
比如发有趣内容的公众号,放弃对消费者的控制(不强塞广告),反而收获了对他们的控制(主动支持)。
相反,你越是基于自己的目标出发来做一件事(比如阿里当年基于自己的社交战略目标而不是市场需求来推“来往”),越是让这个目标离你而去。
说起来比较玄乎,那具体传统的“控制思维”到底应该如何改进?
这是我认为3个最重要的方面:
达到目标的手段:资源权力VS吸引激励
行动规划的方式:决心VS策略
最重要的资产:内部VS外部
1、达到目标的手段:资源权利 vs 吸引激励
在被动选择的时代,最经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大量的资源和权力去控制别人的行为,通过减少人们的选择来达成目标。
比如自己是市场领导者,就控制渠道来封杀后面的人。
自己有很高的广告预算,就用铺天盖地的广告碾压对手。
出了负面公关事件,就给媒体塞钱打声招呼,把自己的事件删掉、屏蔽。
自己是管理者,就利用手中的权力来控制员工的工作时间、过程。
这在过去非常有效。因为在被动选择的时代,一切都相对固定。人们就像一堆水稻一样,静止在那里等待你去裁剪、管理、控制。
但是在主动选择时代,人们却像跑动的个体,你无法把他们圈养在一个篮子里,必须通过吸引、激励等方式让他们主动过来。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过去是通过资源权力来控制人的行为,那么现在则应该是通过吸引和激励来控制人的内心。
几乎所有的方面都在面临着这种变化,这让仍然笃信“控制论”,依赖“胡萝卜加大棒”的人非常不舒服。
例如下面的例子:
运营公众号,传统思维下利用资源和权力(胡萝卜加大棒),设置关注抽奖、送电影票等来获得粉丝。但这只获得了关注的行为,并没有获得粉丝的内心——他们仍然不喜欢看这个公众号。
同样是负面公关,很多企业想利用资源和权力来否认、控制,结果反而失去了更多用户。比如三星NOTE7的炸机门事件。
而另一些公司则通过一些心理技巧赢得大众的理解,反而收获了控制。比如网易之前出现了版权问题,发出的认错信反而戳中了很多人的内心:
(图:网易公关回复,详细内容篇幅所限先不放上去啦)
同样是在饮料市场想打败可口可乐,当年的娃哈哈直接模仿可口可乐做了“非常可乐”,然后依靠自己的渠道优势控制消费者(乡镇渠道买不到可口可乐),而不是让他们真正爱上非常可乐,把非常可乐当做默认第一选择。
结果后来可口可乐进行渠道下沉(也进入了乡镇等渠道),消费者有了主动选择权,非常可乐立马就不行了。
而当年的王老吉则是通过定位“怕上火”攻击可乐这种碳酸饮料,让消费者更想选择凉茶(影响人的主动选择),反而最终击败可口可乐——有一年王老吉(搞不清楚加多宝还是王老吉了),罐装销量超过可口可乐。
不光在商业,甚至很多生活上的方面都体现了这种思维的影子。
比如传统思维下,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家长经常选择直接把孩子关在家里强迫学习(改变行为),而不是通过兴趣培养等方式让他们爱上学习(改变内心)。这样一旦孩子上了大学拥有了独立选择(类似于当年喝非常可乐的乡镇消费者),自然不学习了。
再比如,前面说的老公为了让妻子更忠诚,限制妻子见其他男人,而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
长辈对孩子催婚,强迫孩子相亲,而不是想办法让孩子爱上结婚这件事。
很多公司对员工提各种苛刻要求来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塑造使命感让他们爱上这个工作。
总之,这是我见的传统思维的几乎最重要特点:总是想通过限制别人(不论是消费者、员工还是孩子)的自由和选择来控制别人,而不是放弃控制,利用心理学、营销学等各种技巧让他们本身开始喜欢这件事。
(PS.这一定能做到,反正李叫兽分享过很多类似方法了。)
2、行动规划的方式:决心 vs 策略
正是因为在前面说的传统“控制思维”的影响下,很多人希望通过控制来达成目标,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做规划的时候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拿目标和决心来替代策略。
大部分人在潜意识一直有这个观点:好像如果我们为了目标付出更多的决心,就能实现目标。
(就像前面说的眼前一个小狗,很多人觉得好像自己主动去追这个小狗,就能拉近和小狗的距离)
比如格力要做手机的时候,提出一亿销量这样的“战略目标”,并且下达了很大的决心,但是并没有提出在同质化竞争、规模效应明显的手机市场,一个后来者到底怎么样才能颠覆前面的人。
“领导要求在文案中加更多的字,讲更多的卖点,但消费者只能看我们一秒钟。”
这也是典型的“拿目标和决心来替代策略”做法——我想让消费者接受更多的卖点和信息,所以就放更多的内容进去,但实际上这方面的努力和决心,反而会降低最终目标的达成,因为消费者最终一个信息都没接收到。
我们都渴望目标的达成,但是现实情况是,从自己目标出发做的事情,往往反而会降低目标的达成。
比如当年阿里想要进入社交领域,补全自己的商业地图,从这个目标出发,投入大量资源做的“来往”却惨遭失败。因为这个产品本身并不是从市场机会出发(我发现了用户需求的机会,竞争对手还没做),也就自然得不到“主动选择”的时代,用户的真正支持。
比如一个平时赖床晚起的人,通过下定起床的决心和目标,来养成早起的习惯,基本上都失败了(没有制定让自己早起的策略,比如跟人约好了不早起就发20元红包)。
比如一个管理者为了提高业绩,就是找励志大师来发表演讲,让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业绩翻倍会怎样”、“我们一定能翻倍”,而不提出具体的策略(比如寻找差异化定位,击败竞争对手)。
还有大量的产品广告,直接把自己的目标告诉消费者,以为消费者会产生这种感觉——为了让消费者觉得自己很酷,就直接说“炫酷之选”,而不是做一些很酷的事情。
为了让消费者觉得产品很奢华,就直接说出“轻奢”这样的目标:
而在现在这个时代,则更多是:你做了另外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你的目标顺带实现了。(比如以赚钱为目标的人往往赚不到钱,反而是做出与众不同事情的人顺便实现了赚钱的目标。)
总之,过去我们总是希望通过资源和权力去限制别人的选择,改变别人的行为,从而获胜;而在主动选择时代,则更应该影响别人的内心。
比如昨天我发公众号预告问大家眼中的“传统思维”案例时,有个读者这样说:
这样的例子不论是在商业还是生活上,简直太多了:
总之,传统控制思维下,我们总是相信自己能够控制一切,只要足够的决心把目标说出来、提出来,这个目标就能实现。
回复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