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一个阿里P7的自白:一念之差,我差点转了产品

编辑:017     时间:2020-05-22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神仙 Leader——做技术驱动型产品,产品经理不太愿意跟,看着兄弟们嗷嗷待哺的渴望眼神,咬一咬牙,说,要不我转型做 PD(产品经理)?

兄弟们:我们其实还缺个老婆 (✧◡✧)

今天这篇采访的主人公,阿里巴巴新零售技术事业群零售终端团队的技术专家蒋佳忆,就是这样一个差点从技术变成 PD 的 Leader,是老板的一句话让他回心转意。他当过 AR 圈的小网红,现在在门店数字化 &AI 团队做算法落地,和团队同学一起将算法变成了一年可以创收几千万的东西。

做技术网红是什么样的体验?差点转 PD 的时候,老板是怎么让他回心转意的?他怎么看待技术变现这件事情?好算法变成好产品的难点在哪儿?如果你是一个对技术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的 PD,或是一个也有转 PD 的想法的技术,不妨来看看他的心路历程。

 当技术圈的小网红是怎样的体验?

蒋佳忆:谢邀,人在杭州,刚下钉钉。

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基础数学系,后赴美于范德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转了应用数学,还是偏基础理论一点。博士第二年,我开始做算法相关的工作,但数学对我整个工作的思考方式影响还是很大的,它让我会很注意逻辑推理和定义问题这两个点。毕业回国后,我主要从事增强现实及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应用及产品研发。最开始是在亮风台,目前在阿里带团队做门店数字化相关的工作,核心就是做人货场这三个元素或者三个元素之间关系的数字化的云服务。具体而言,我的工作包括架构设计、算法方案、流程设计和应用模式优化,等等,其实很偏产品,但是正常的产品经理又做不了。

2017 年前后,如果你关注 AR 圈子的话,会经常在各个平台看到我的身影,TEDx、知乎日报、黑客马拉松……还有各种 meetup 和媒体专访,我自己也写文章,输出了一些观点,当时算是 AR 圈子的小网红。

那会儿我刚开始工作,还年轻,比较爱出风头。你也知道,年轻人嘛,爱秀。当然也是真的有许多想法想要分享出来。不管是做 AR 也好,做现在的 AI 落地也好,我一直很希望自己对于整个行业的推动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可能有点大言不惭,但确实有一点这样的想法。

有的人会觉得,你整天出去秀,而不是呆在工位上敲代码,写 PPT,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我觉得也不算。毕竟在整个过程中,我真的收获了蛮多。一个是确实认识了很多人,参与了很多大会这样的场合,然后对我自己招聘影响还挺大的,招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包括我在阿里招到的第 1 个同学,后来他成为了阿里之星,也是因为我在外面露脸比较多,然后认识的。所以年轻人有机会还可以出来秀一把。

不过后来我就没怎么出来了,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发现整个 AI 行业进入了一个比较深耕的阶段,PR 不再是一个很必要的点了,也就是说你的价值已经不能再靠你出去跟人讲来证明了,更多的是需要看你做的事情来证明。所以,可以说是转到了一个闷声发大财的阶段,很多话其实没必要出来再说了,懂的人自然就懂。

 技术终究是要变现的

蒋佳忆:这次我在 QCon 要分享的内容是《好算法距离好产品有多远?》,在“技术产品化”这个专题下,那么接下来我就谈谈技术变现这个事情。

当我们在谈论变现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落地和盈利。

不管是 AR 也好,AI 也好,在几年前看的话,可能大家都会觉得要让它们变现对当时的行业的要求有点高。大家可能普遍认为,当时很多做 AR 或者 AI 的公司是 to VC 的。但是这两年你再谈变现的话,那它对于公司来说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你认为你的技术做得很好,它有价值的话,那它一定能盈利。毕竟技术的背后是商业,不赚钱的技术没有意义,这没什么好说的。

可以变现的技术有一个最核心的特征,就是能够看得懂。意思就是,你不会说,有一个技术出来,你要说个十几二十分钟才能讲明白它如何变现。今天一个好的技术能够变现,一定大概能在两三句话之内讲清楚,大家一看就知道,OK,这个技术到底好在哪,可以怎么变现,那么这件事情就会靠谱很多。但要发现这些技术的话,核心还是你要离业务很近,你要明白的是问题是怎样出现的,为什么之前没有被解决好,你能够解决的点,你能够突破的点在于哪,然后你再去看有没有合适的技术,这个技术的成熟度如何。这个反向的顺序会比正向的好很多,手握技术找方向的这个方式,我觉得目前来说还是比较难的。

我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在琢磨怎么把好算法变成好产品,做算法落地。我们以人场关系为突破点,打磨了一套以 ReID 算法为核心的第四代客流服务解决方案,在两年之内完成了产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三大阶段。随后基于客流服务研发经验,又先后推出基于智能机器人的货场关系巡检服务,以及基于视觉算法的商品热力统计服务,并均进入商业化阶段。目前相关产品营收已达千万级,服务超过 50 个连锁品牌,已覆盖百家规模商场和门店。

现在好算法有很多,做算法做 AI 的公司多如牛毛,但真正好的算法产品却很有限,一些拥有顶尖算法的公司活得也没外人想象的那么滋润。成本,稳定性,生态,数据,算法产品之间处处都是差距。

那么好算法变成好产品的难点是什么? 现在的难点大家都看得出来:有价值的技术基本上很难突破;大家都觉得这个技术相对成熟的,又很难变现;容易变现,这个技术点也还很成熟的,竞争对手就很多。所以现在的竞争点就是谁能够对业务钻得更深,因为现在已经没剩什么容易的事情留给大家去做了。

如何开始设计一款好的算法产品?你得想明白几件事情:算法是否真的到应用阶段了?整条服务链路是否已经完备?是否可以把握核心环节?业务上的需求是否一定要用算法解决?然后你才能开始真正地做算法产品设计这件事情。在 QCon 的分享中,我会针对算法产品的 1-100 如何突破做一个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一下。

 差点转产品,老板拦住了我

蒋佳忆:其实我也经历过蛮困难的时候,那时候我差点转了产品。

这还要从我不是一个标准的技术这件事说起。

为什么说自己是一个不标准的技术?我几乎从本科实习开始就在带团队,个中原因很复杂。我自己一直会有专门配套我的纯做工程的同学,至少一个。所以说,我在技术研发这条路上走得就比较怪,比较特殊。我不是那种一年能写个 10 万行代码,个人输出能力很强的技术,可能跟大家心目中的那种标准程序员还是挺有区别的。但是我觉得跟我一起干活儿的纯技术同学普遍还是比较喜欢我的,不会歧视我代码能力比较弱的问题。

就这样做着做着,后来……我差点就转了产品,好在被老板拦住了。

差点转产品的原因,是中间一度很困难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做技术驱动型的产品,那么在阿里做这件事情呢,很容易就没有 PD 愿意跟你,因为 PD 也不懂你们技术到底怎么驱动的,所以人家的存在感也很低,那就要靠技术自己去想办法。这样一来就没有 PD 的资源,那我手底下的技术同学他也需要 PRD(产品需求文档)呀,也需要做一些需求的调研啊这些事情,所以当时就有一个冲动——要不我自己转 PD 算了。

后来在闲聊的时候,我的老板知道了我的想法,把我给劝住了。他是这样对我说的:你在技术岗做 PD 比你在 PD 岗做技术能产生的价值大很多也容易很多。我觉得确实是这个道理,所以后来也就放弃了。

其实你去看美国,看硅谷,很多产品都是技术出身,或者有一些编程背景,也有产品转技术的。技术懂产品和产品懂技术,所以我觉得这两个都挺重要,能够跨越工种来理解对方的人,肯定比只懂自己这个领域的人可发挥的空间要大很多。当然,如果你在单点能做到极致,无人能超越,我觉得也挺好的,但是目前来说,大家看到的比较强的或者世界级的 PD 和技术基本上都是两个都懂的人。

而阿里对于技术转产品这件事儿的态度也是比较正面的,去年年初,逍遥子说,阿里未来 90% 的产品将从技术团队中产生。我虽然在阿里真没有见过很多技术转产品的,但是我听说过确实有。如果没人拦我的话,我还是有可能会转产品的。但是因为我现在在带团队,所以暂时不会去转,如果以后因为调整的原因不再带团队了,或者说我碰见一个特别好的业务,有一个特别好的产品方向,也许还会转吧。

以前经常看到一些段子,说产品和技术相爱相杀,天天干架。因为我长期处于半产品半技术,所以很少跟产品经理发生矛盾。在我看来,技术、产品和需求三者的关系是互相依靠的,没有谁比谁更重要。之前很多人说阿里是运营的权力比较大,我进来以后发现好像是这么个道理,这很科学,因为他们离消费者最近。阿里的第一个价值观就是客户第一,你不听客户的,你听谁的呢?因此,我觉得需求为先,然后产品和技术是来平衡这个需求的两个点,所以我觉得两边的配合与互相理解,比较重要。

 嘉宾介绍

蒋佳忆,阿里巴巴技术专家。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基础数学系,后赴美于范德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回国后主要从事增强现实及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应用及产品研发。目前就职于阿里巴巴,从事门店数字化领域相关工作,主要负责基于人货场关系的智能分析系统,相关产品经历一年打磨,目前营收已达千万级,服务超过 50 个连锁品牌,已覆盖百家规模商场和门店。

文章版权归极客邦科技 InfoQ 所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回复列表

相关推荐